纪录片配音的魅力所在?

  • 编辑:内容来源于网络
  • 分类:配音资讯
  • 浏览次数:45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7-31 05:40:01

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如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、《大国崛起》等,曾经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。特别是这些纪录片的配音解说,融合了语言和画面,交织着叙事性和抒情性,营造出一种风格鲜明的解说词。这些作品的成功,印证了中国纪录片解说员多年来孜孜不倦探索的历程,彰显了解说员在纪录片创作中举足轻重、魅力无穷的作用。

纪录片的制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业界一直存在争议,是以画面为主,还是以解说为主。进入新世纪,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,制作水平的逐渐提高,大家逐渐意识到,影像与语言的契合,画面与解说的交融,这样的高度融合,必然是一部好的纪录片。配音解说在纪录片的创作中,已经不仅仅是对画面内容的阐释和说明,在表达立意、引人思考、补充和丰富画面的叙事功能以及渲染气氛、营造意境等方面,配音解说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。

一、解说词能较好地表达立意,引人思考

画面具有通过拍摄者的选择、安排、组合来概括、凝练现实、承载创作理念与情感的深刻表意功能。然而,画面的表意功能在某种意义上又是模糊的,是不确定的。比如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将我们在饮食中积累的经验、差异的饮食习惯、独特的味觉审美,借助轻松紧凑的叙事节奏、细腻细腻的画面,展现在读者面前。“咸之味,山之味,风之味,日之味,时之味,人情之味,莫不如此也。”这些滋味,早已掺杂在乡愁、乡愁、念旧、勤俭、坚忍等情感与信仰的悠悠时光里,才下得了舌尖,上得了心头,以至于我们几乎分不清什么滋味,什么感觉。“讲解员李立宏用如此温润的台词,将影片的主旨和定位准确地表达出来——对美食的崇敬和情感,配上了浑厚、深沉而又极具智慧者韵味的解说。

二、解说词可以丰富画面的叙事功能

我国纪录片制作与欧美一些发达**的媒体相比,在整体上还存在着一些“软肋”,比如叙事节奏比较慢,信息量不够密集。为此,不少媒体人都在不断地转换思路,寻求突破,力求在效果渐显的情况下,让我们的纪录片在制作水准上与国际高端接轨。特别是注重运用解说词补充和丰富画面的叙事功能,使记录片的制作层次得到了新的提高。

一、以配音解说的方式,加快旁白的节奏。决定影片信息容量的是纪录片叙事节奏的快慢。更快的叙事节奏、更多的镜头切换、更频繁的场景转换,都能吸引观众全神贯注地看下去;讲解有质感,语调短促有力,信息量大而绵密。相反,没有重点观众的叙事会失去耐看性。

二、叙事性的韵味通过配音解说来提升。真实地记人记事是纪录片的主要功能,而主要的记人记事手段则依赖于记叙文。人物是否有力度,是否经得起咀嚼,讲出来的故事是否有味道,是否能让人回味,这些都是对创作者叙事技巧的考验。影像的叙事特点是生动、具体、直观,直接诉诸于可视感官,但是历史、背景、曲折这些蕴含在画面背后的东西,不是靠它本身就可以阐述出来的。记人记事离不开记叙的纪录片,却十分忌讳苍白的旁白和毫无起伏的直叙,而以往纪录片解说中常见的婉约颂扬、荡气回肠的宣教,也渐渐被抛却在记忆中。

三、解说词可以帮助营造情绪,渲染气氛

一部记录片是否有情绪,有没有深刻的意境,是反映它本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。纪录片所追求的意境,是指那种情景交融、虚实相生的意象及其诱发、开辟的审美想象空间,是由故事、画面、音乐、语言等各种元素高度融合而呈现出来的。

决定作品基调的是纪录片的题材和内容。讲解者只有在解说中充分领会创意,紧扣作品的基调,融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,才能营造出一种艺术的意境,这种艺术的意境与情境是相契合的。同时,还应注重对重点情节、关键细节的塑造,在纪录片创作中对解说意境的追求。题材再大,立意再深,作品意境也难以升华,缺乏丰满起伏的情节和生动感人的细节;讲解者只有在准确把握作品主旨、立意的前提下,以饱满的情感、对细节的体察,还原自己的故事,才能塑造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。

派克配音 全球好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,超75,960,387 分钟
  • 品质保证
    10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+国内外专业配音员
  • 全语种配音
   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
  • 公司化运作
   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
  • 正规备案
    工信部备案 正规公司平台运作
  • 7*14全天候服务
   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周一至周日09:00~23:00

免责声明: 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
{{currtime}}
/
{{duration}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