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说词配音的叙述方式

  • 编辑:内容来源于网络
  • 分类:配音资讯
  • 浏览次数:50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8-01 23:10:02

解释性语体是一种应用语体,对文字、图像、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解释、说明、介绍的一种应用文体。本论文主要研究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。中国纪录片自1958年至今,经历了5个阶段。90年代以后,业界对纪录片这一艺术形式展开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和实践,其中就包含了对其解说词的运用、功能、特点等方面的探索。以下小编就跟你分享新时期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事特点。

纪实解说词并非独立存在,而是由画面、文字等要素构成整体。

20世纪50年代末,我国优质部电视纪录片《信阳英雄》(1958年称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”),到1980年代的《重返长江》(1983年),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脱离具体的电视画面,解说词可以独立成篇,画面是根据事先写好的、自成式的解说词,而画面则是根据事先写好的、自成式的解说词组,而画面则是根据事先写好的、自成式的解说词组来完成的。但影视却是偏重视觉的,把动态画面作为极主要的表现元素。但当时中国纪录片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,思想先行,忽视纪实性、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和电视媒介的物质优势等。

80年代末,我国的电视纪录片经历了转型,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在技术上, ENG设备的采用,使得声画融合成为一种普遍的方式,观念上,纪录片的纪实本质得到了回归,对“真”的认识不断加深。ENG设备是一种能使拍摄的画面能拾取现场人物声音和自然音响的技术,它改变了以往纪录片主要依靠解说词、组织拍摄和补拍的局面,更突出画面的主体性,同时也增强了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地位。“台北故宫”每一集中,都有现场访谈的同步录音和现场效果声(如声响),取代解说词诠释画面意义,或用解说词叙述叙述者经历的故事,使电视叙事的手法不断变换。

此外,观念的转变,即回归纪录片纪实的本质,使大家更加重视画面对纪实的作用,能用画面表达清楚的,尽量不用解说词。由于在人的意识中,画面的真实感更强,而解说词则非常主观,解说词越多,个人或群体的思想介入就越深。就纪实文学的发展趋势而言,解说词只能作为电视元素的一种补充,并不独立。

在这里我推荐派克交易平台,一个做配音交易业务的服务平台,其中影视配音、宣传片配音、小视频配音、小说配音等各种配音都可以在这个平台找到专业的老师,各个语种各种题材都可以在这里解决,需求非常大,平台抽成超低,想做兼职接单也非常方便,竞争大,但是赚钱很简单也很快。


派克配音 全球好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,超75,960,387 分钟
  • 品质保证
    10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+国内外专业配音员
  • 全语种配音
   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
  • 公司化运作
   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
  • 正规备案
    工信部备案 正规公司平台运作
  • 7*14全天候服务
   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周一至周日09:00~23:00

免责声明: 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
{{currtime}}
/
{{duration}}